建立時間: 2025-10-15 | 最後修改時間: 2025-10-15 | 21 分鐘閱讀
您的檢索增強生成(RAG)系統是否常常找不到最相關的資料,導致回覆品質不佳?問題可能出在「查詢」本身。本文將深入剖析 HyDE、RAG-Fusion、Step-Back 等六種主流的查詢轉換技術,從效果、複雜度和效能進行全面比較,幫助您打造更聰明、更精準的次世代 RAG 系統。
檢索增強生成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, RAG)無疑是當前讓大型語言模型(LLM)言之有物、減少「胡說八道」的關鍵技術。它透過連結外部知識庫,為模型的回答提供了事實依據。然而,一個 RAG 系統的成敗,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「檢索」階段的品質。
如果我們把 RAG 系統比喻成一位需要查資料才能回答問題的專家,那麼「檢索」就相當於他去圖書館找書的過程。如果一開始找錯了書,那就算這位專家再聰明,也很難給出正確的答案。
你可能會想,傳統的 RAG 系統最大的挑戰是什麼?答案就在於一個看似合理卻充滿陷阱的假設:使用者輸入的原始問題,就是尋找答案的最佳關鍵字。
一個基礎的、我們稱之為「天真」的 RAG 流程是這樣的:
這個流程的問題在於,現實世界遠比想像中複雜。
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先進的 RAG 架構引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——查詢轉換(Query Transformation)。
簡單來說,就是在拿使用者的問題去搜尋之前,先用 LLM 對這個問題進行「加工」。這個加工過程可能是改寫、擴充、分解,甚至是生成一個全新的問題。其目的非常明確:更準確地捕捉使用者的真實意圖,從而提高檢索的準確率和完整性。
這就像一位聰明的圖書館員,他不會只根據你說的書名找書,而是會問你:「你是想找關於哪個主題的資料?是為了寫報告還是個人興趣?」然後幫你找到最合適的幾本書。
與其把資源都花在訓練下游的生成模型去「收拾爛攤子」,不如在一開始就投入少量運算資源,優化查詢這個「源頭」。這正是像 Rewrite-Retrieve-Read、HyDE 等框架的核心思想。接下來,我們將深入探討幾種主流的查詢轉換技術,看看它們各自有什麼神通。
查詢轉換領域發展出了多種技巧,每種都有其獨特的運作方式和適用場景。讓我們來一一拆解。
背後的魔法是什麼?
HyDE 的想法非常巧妙,它直接挑戰了「短問題 vs. 長文件」的語意鴻溝。與其用一個簡短的問題向量去匹配冗長的文件向量,HyDE 乾脆反其道而行:先讓 LLM 針對問題「憑空想像」一篇最完美的答案,再用這篇想像出來的完美答案(也就是假設性文件)去匹配真實的文件。
流程如下:
效果如何?
HyDE 的效果出奇地好,尤其是在沒有任何標註資料的「零樣本」場景下。研究顯示,它的表現甚至能媲美那些經過大量資料微調的檢索器。有開發者形容它「聽起來很傻,但效果驚人地好」。
複雜度與效能
實作複雜度中等。它需要在每次查詢時額外呼叫一次 LLM,這無疑會增加延遲。為了提高穩定性,有些作法會生成多個假設性文件再取平均向量,但這會進一步增加成本和時間。
最適合的場景
背後的魔法是什麼?
RAG-Fusion 是 Multi-Query(多查詢生成)的進化版,它透過生成多個視角的查詢,並智慧地融合檢索結果來提升品質。
流程分為三步:
效果如何?
RAG-Fusion 能顯著提升答案的相關性和全面性,特別是對於複雜或模棱兩可的問題。RRF 步驟是成功的關鍵,它像一個智慧過濾器,確保最終交給生成模型的都是最可靠的證據。
複雜度與效能
複雜度和效能開銷都比較高。它需要一次 LLM 呼叫和多次平行的向量搜尋,延遲較為明顯。此外,如果 LLM 生成的查詢偏離主題,可能會引入無關的雜訊。
最適合的場景
背後的魔法是什麼?
這種技術專門用來處理「過於具體」的問題。它不直接使用詳細的問題進行檢索,而是先「退一步」,讓 LLM 生成一個更廣泛、更概念性的上層問題。
舉個更生活化的例子,對於「iPhone 13 Pro Max 的螢幕更新率是多少赫茲?」這個具體問題,直接搜尋可能因為措辭或資料庫的格式而找不到最佳答案。這時 Step-Back 會先生成一個更廣泛的問題,像是:「iPhone 13 Pro Max 的技術規格有哪些?」。
系統會用這個廣泛問題去檢索,這樣就很容易能找到官方的產品規格表或權威的評測文章。最後,再將這份規格表文件和原始的具體問題(關於螢幕更新率)一起交給 LLM,讓它從中精準地提取出「120Hz」這個答案。
效果如何?
當問題包含嵌入模型難以精確匹配的具體細節(如日期、產品型號、代碼)時,這種方法非常有效。研究表明,它能將 RAG 系統的錯誤率降低約 21.6%,效果顯著。
複雜度與效能
實作複雜度低。它只需要額外呼叫一次 LLM 來改寫問題,延遲影響較小。而且,生成的廣泛問題可以被快取,供後續類似查詢使用。
最適合的場景
背後的魔法是什麼?
這是一個基礎的查詢擴展技術。它利用 LLM 生成使用者原始問題的多個不同版本,然後將所有版本的問題都拿去檢索,最後將所有檢索到的不重複文件合併起來。
效果如何?
主要好處是提高了「召回率」,也就是找到相關文件的機率。它讓系統對使用者提問的措辭變化更具彈性。然而,它的效果被認為相對有限,因為它缺乏一個聰明的結果融合機制。
複雜度與效能
實作複雜度低,像 LangChain 這樣的框架提供了現成的元件。效能影響中等,因為需要一次 LLM 呼叫和多次向量搜尋。主要缺點是,簡單地合併結果可能會引入大量無關的雜訊。
最適合的場景
背後的魔法是什麼?
查詢分解採用「分而治之」的策略,專門處理那些內含多個子問題的複雜查詢。LLM 會先將一個複雜問題拆解成幾個可以獨立回答的簡單子問題。
例如,「比較尼可拉斯·凱吉和李奧納多·狄卡皮歐的教育背景」會被分解成:「尼可拉斯·凱吉的教育背景是什麼?」和「李奧納多·狄卡皮歐的教育背景是什麼?」。
系統會分別為每個子問題檢索資料,最後將所有找到的資料匯總,交給 LLM 進行綜合回答。
效果如何?
對於比較性、多步驟或多部分的問題,這種技術至關重要。如果不用分解,系統可能只會找到關於其中一個實體的資料,導致答案不完整。
複雜度與效能
實作複雜度高。它需要一個包含多次 LLM 呼叫(分解、綜合)和多次檢索的複雜流程,延遲影響很大。對於簡單問題來說,這種方法顯得非常浪費。
最適合的場景
背後的魔法是什麼?
這可以說是最複雜也最強大的查詢轉換方法。它更像一個自主代理(Agent)框架,會進行一個「檢索-分析-再提問」的迭代過程。系統從一個初始問題開始,檢索文件,分析現有資訊,發現知識缺口,然後生成新的查詢去遞迴地獲取更多資訊,直到完成一個複雜的任務。
效果如何?
理論上,遞迴檢索最適合解決需要深度、逐步推理和探索知識庫的極端複雜問題。它能讓系統像人類專家一樣,循著線索一步步深入研究。
複雜度與效能
實作複雜度非常高,相當於建立一個小型自主代理,需要處理複雜的狀態管理和防止無限循環。效能影響也極大,多次迭代的檢索和 LLM 推理可能非常緩慢和昂貴。
最適合的場GENARIO
看完了這麼多技術,你可能會問,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好的?答案是:沒有最好,只有最適合。 選擇哪種技術,取決於你的應用需求、使用者查詢的特性以及你的運算資源。
技術 | 主要目標 | 複雜度 | 延遲影響 | 關鍵優勢 | 最適用途 | 主要缺點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HyDE | 彌合查詢與文件的語意鴻溝 | 中 | 中 | 在新領域的零樣本表現出色 | 模糊或措辭不佳的查詢 | 依賴 LLM 生成合理文件的能力 |
RAG-Fusion | 提高召回率與精準度 | 高 | 高 | 透過查詢多樣性和智慧融合提高穩健性 | 複雜、多面向的查詢 | 可能因偏離主題的查詢引入雜訊;成本高 |
Step-Back | 處理過度具體的查詢 | 低 | 低-中 | 檢索更廣泛的背景知識 | 過於具體的查詢(含日期、ID) | 對於寬泛問題效果不佳 |
Multi-Query | 擴大搜尋範圍以提高召回率 | 低 | 中 | 實作簡單,是個不錯的起點 | 應對使用者措辭的微小變化 | 缺乏智慧融合,可能增加雜訊 |
Decomposition | 處理多部分或比較性問題 | 高 | 高 | 為問題的每個邏輯部分進行針對性檢索 | 比較性或多跳問題 | 對簡單問題過於複雜和浪費 |
Recursive | 解決需要迭代推理的複雜問題 | 非常高 | 非常高 | 能夠處理需要探索和多步綜合的任務 | 研究、規劃或代理任務 | 容易出錯;延遲和成本極高 |
RAG 技術的發展正從單一的靜態優化,走向能夠動態適應使用者查詢的智慧化管線。
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是實作一個查詢路由器(Query Router)。它就像系統的智慧調度員,在流程開始時,先用一次 LLM 呼叫來分析使用者查詢的特性,然後將其分配給最合適的處理路徑:
這種自適應方法可以根據每個查詢的具體情況,以最經濟高效的方式達到最佳效果。
未來的查詢轉換將更加智慧:
總之,RAG 系統的演進之路,是從簡單的向量查找,到智慧的查詢加工,再到複雜的策略執行。未來的焦點將不再是優化單一元件,而是協調一個複雜、智慧的工作流程,讓 RAG 真正成為大型語言模型可靠的「大腦外掛」。